重生之薄契迷踪_49
第(3/4)节
打”,一个嘻嘻哈哈“闪”避,一老一少,在舞台上绕起圈子来了。好一个春香,居然动手“抢荆条投地”,弄得陈最良目瞪口呆无地自容。至此,喜剧的冲突达到了□□。台下轰然叫好!
春香之“闹”,闹在明处,闹得欢快。其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那个貌似旁观者的杜丽娘,才是“闹”的真正主角。没有丽娘的默许、纵容、支持,春香未必敢“闹”,敢“闹”也未必“闹”得起来。春香是丽娘的影子,春香之“闹”,其实是丽娘之“闹”的曲折反映。二者的区别在于,地位、身份、教养的不同,注定丽娘不可能如春香般明闹、诨闹、大闹,丽娘之“闹”,闹在暗处,闹得文雅,闹得巧妙。
就连台上的郑老太太,也忍不住掩嘴而笑,问身边的儿子道:“这两孩子倒是面生得紧,是哪个班主名下的?”
郑岩也笑,挥手叫旁边的小丫鬟去打探一下:“你赶紧去打探一下,再上来说与老太太听。”
不一会儿,小丫鬟回来了,笑嘻嘻道:“老太君眼力儿真好!台上这两个姑娘,正是如意戏班新招收的学徒呢,听说才十七岁,初初登台不久的。老太太近年都听那些名角儿唱戏,自然是不知道她们的。”
老太太看着台上娇俏可人的两个小女孩,不由得触动了多年以前的心事,吩咐小丫头道:“你去,等她们下来了,就说我请她们吃茶,把她们叫到我房里来,我且与她们好好说说话儿。”
郑岩在一旁听了,也笑道:“老太太是想起当年了?”
郑老太太低叹一声,笑道:“是呀,人老了,看到这些年轻可爱的孩子,就总想起自个儿当年。她们吃过的那些苦,也只有身在本行的人,才能体会。我看这两个小丫头天赋不错,便向和她们说说话。也不知道,是谁家的可怜孩子。”
郑老太太这话说得是,大家心知肚明,但凡是在戏班里讨活儿的,不是孤苦无依的孤儿,便是家境实在贫寒,父母养不起,不得已而为之。活着总比饿死好。但凡家境好一点儿的,谁舍得自家孩子去吃那份苦?
郑老太太年轻的时候,也是一代名角儿。因为瘟疫,一家人全都死了,也就她一个人活了下来。后来被瑞霞班的班主瞧上,遂带她回去,成了瑞霞班的一员。
后来也确实证明老班主慧眼识英,她也确实成了一代京戏名角儿,瑞霞班头牌青衣,同盖叫天,风光一时,富贵人家唱堂会,请她露一下面的谢仪相当于普通三口之家半年的嚼谷。
后来遇到郑老爷子,两人一见钟情,后结为恩爱夫妻。郑老太太也就没再登台唱过戏。
苏怜衣和荷衣唱完下台,还没来得及换下身上的行头,就被老太太派来的小丫鬟给叫去了。
到了郑老太太跟前,行了礼,给老太太拜寿。郑老太太慈祥一笑,拉起苏怜衣的手,笑道:“这就是俏皮可爱的春香吧,长得也真是体面。这么多年了,我还没见过唱得这么入我心的孩子呢。”说着转过头去,吩咐旁边站着的嬷嬷:“翠儿,你去,把我的那一套行头拿出来。”
叫翠儿的嬷嬷一楞,脸上有为难的神色:“老太太,你这是……”
郑老太太故作嗔怪的看了她一眼,而后看着苏怜衣和荷衣,嗔道:“我好容易遇上两个入得我心的孩子,把那身行头送给这两个孩子又怎么了?左右我现在也老了,穿不得了,放着也是浪费。”
那叫翠儿的默默微微叹了一口气,然后轻声哎了一声,随后就下去了。
苏怜衣和荷衣面面相觑,这是要做什么?
郑老太太让她俩挨着她坐了,然后说了一个名字,苏怜衣和荷衣顿时惊得站起来:“原来您就是当年的玉蝴蝶……”
玉蝴蝶的大名,但凡是对这一行有一点了解的,没有人不知道。瑞霞班头牌青衣,不但京戏绝,昆曲也绝。都说大师无派系,这一点放在玉蝴蝶身上,是一点儿都没错的。玉蝴蝶不仅唱旦角,青衣、花旦、刀马旦,样样来得,有时要救场,连小生也唱,一个人顶得起一个戏班子。她唱的《游园京梦》,就算是正经八百的昆曲名伶,也不得不说佩服呢。
郑老太太摇头笑道:“都是当年的事儿了,不提也罢……
第(3/4)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