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552章

第(1/2)节
    这种选拔官吏的制度,其弊端日益暴露出来,出身大族的官吏为了把持朝政,扩大本家族的利益,互相推荐自己的亲属故旧,因此豪族子弟进入了官场。

    这是除却联姻制度外,豪强子弟进入官场的手段。

    因此他们一个个不断形成了以家族为势力的政治势力,最终威胁了中央的统治。

    每一次说到选拔官员的制度,我们就不得不感叹一句“科举制度”真的牛!

    “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才登上历史舞台。

    不断完善和改革的“科举制度”为古代中国选拔人才提供了一种公正、公平的机制,打破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完善的“科举制度”只要是读书人都有机会通过考试进入朝廷做官,考试时试卷糊名,因此科举考试不问出身,只看实力才学。】

    刘秀闻言,心神动荡!

    他原本阴云密布的心中此刻顿时射入绚烂的光线。

    自汉高祖建立大汉以来,汉文帝确立了“察举制”,汉武帝确立了“征辟制”、“孝廉”制度……

    “察举”制度虽然也是一种自下而上选拔官吏的制度,且察举的对象既有平民也有现任的吏员,但随着时间,到了如今东汉,察举选出来的人大多还是在某地背后拥有人脉,他们背后自成一派的人。

    征辟制,更是如此,被征辟的往往是社会上颇具有声望的人,或者是某些大臣的亲近之人。

    总之,他们的身后都有着己方的势力,更不必说后来的“任子制度”了。

    而这个“科举制度”,刘秀顿了顿……

    通过考试选拔,试卷糊名……那么只要保证了选拔时的公正严明,这些被选拔出来的寒门读书人身后没有家族势力,就能成为他手下的一股势力,只要他扶持得好,这些人或许可以成为制约豪强、制约外戚、制约贵族的能臣。

    帝皇手中必须要有足够锐利的刀锋,而这刀锋又能为他控制。

    外戚干政、地方豪强?甚至宦官乱政?

    刘秀眼神微微一动,宦官乱政是他极为不理解的,但此时他好像蓦然明白了什么……

    【从东汉后期开始,外戚、宦官开始轮流执掌政权。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呢,正是因为东汉前期地方豪强,联姻产生的外戚一直存在。

    等到中后期的皇帝没有一个能像刘秀这么出色,他们没能够摁住这帮龟孙子,所以他们迅速进入朝政中心,把持朝政。

    当任的皇帝一琢磨,地方豪强、累世公卿都不是自己人,外戚上舅舅、外公意图控制他这个外甥、外孙,进而掌控刘家的天下,自己的老娘(太后)也是娘家人,不可信!不可信!

    在皇宫内,手段稚嫩、孤立无援的皇帝左看看,右看看,除了宫女就是太监。

    嗯……这太监虽然缺个零件,但算半个男人吧,而且他们又不能有后代,是最趁手的兵器了……

    于是皇帝就起用了宦官,将一部分权力交给了宦官,让他们出面和自己的舅舅、外公等等斗吧。

    自桓帝刘志任用宦官消灭梁冀的外戚集团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本由皇帝扶持起来的宦官却渐渐脱离了皇帝的掌控,成为了另外一股皇帝忌惮的力量。

    他们直接垄断了士人的晋升之路,彻底断绝了有可能为皇帝做事的士人。

    大批的儒生、太学生上进无门之后,就与官僚士大夫结合,在朝野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官僚士大夫集团,他们是专门反对宦官专权的政治力量。

    因此,宦官、士大夫、贵族间权力斗争开始了,这便是党锢之争。

    汉桓帝、汉灵帝时期,前后共发生过两次党锢之争,但这两次党锢之祸都以反宦官集团的失败而告终,反宦官的士大夫集团受到了严重的打击,被残酷镇压。

    后世大多数史学家都认为党锢之争伤了汉朝的根本,为之后的黄巾之乱和东汉的最终灭亡埋下了伏笔。】

    汉桓帝,汉灵帝……

    刘秀恨得咬牙切齿,“朕这两个子孙竟这般丢人,明明是为了压制外戚提拔的宦官,最后却让宦官动
第(1/2)节
推荐书籍:转生成为女仆后的异世界生活女主人公的另一面穿越后我们离婚了隔壁男人在偷窥你(双性)异界开后宫后我有点绿在厕所里给我口交的女同学竟是我的情敌郝叔和他的女人之李萱诗私密日记大揭秘淫妻的性福时光淫娃教师谁拿了我的元阳【修仙 合欢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