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彷徨之路】(1)
第(9/13)节
的独子,又是年龄最小的那个,一直都深受全家人的宠爱,从小到大也能称得上是娇生惯养。从大姑二姑名字中的招娣和来娣,不难看出父亲这个家中唯一的男丁,从小有多受爷爷奶奶的重视。
过去的老人几乎没有不重男轻女的,就连思想相对开明,知青出身的姥爷都有些惋惜这一辈子没有生下一儿半子。所以后面才招了大姨夫这个上门女婿来慰藉一直以来心中的遗憾。古话说得好,养儿防老,传宗接代,这种带有重男轻女意味儿的俗语古话总是一成未变,深深地烙印在那一代人的心中。
虽然打小就深受溺爱,但父亲并没有长成为所谓的纨绔子弟,只是性格上表现的总是有些吊儿郎当,一副混不吝的样子。周围的人都说父亲脑袋瓜机灵,打小就聪明,爷爷奶奶也无不感叹,就是没有用到正地方,要不准能有大出息。
父亲自己也曾自信地说过,要是他再年轻二十岁读书不比我差。一旁的母亲听了撇撇嘴直翻白眼。父亲则不以为然,直言当时的大环境不好,一个学校里就没几个学的,不是逃课打架就是拉帮结派,还学习?小心点别出校门就让人给堵了。平时上课,连台上站的‘臭老九’老师都不放在眼里,能学好才怪。
我说那我妈咋考上大学了,父亲愣了一下,瞅瞅母亲,仍旧嘴硬的哼哼说全国那么大,不能都那样,总有少数人是例外。父亲总是有着他自己的道理。
高中毕业后,17岁的他就接了爷爷的班进了厂。当时工人还是很吃香的,爷爷所在的国棉纺织厂更是如此,国营企,铁饭碗,待遇好,福利高,种种金字招牌在无声的发光,照耀着当时的人们。一个萝卜一个坑,想进厂工作,还得接家里退下来人的班。大姑二姑想进厂爷爷硬是没答应,一直硬拖着交接给了父亲。至此,毕业后的他光荣上岗。
说实话,父亲打小就生的一副好面皮,或许是从小到大没怎么吃过苦,爷爷奶奶有啥好吃好喝的都先紧着他,大姑二姑也疼这个小弟。以至于和同时代面黄肌瘦的人相比,父亲反而显得有些白白胖胖的,周围的人都称呼小时候的父亲为‘小地主’,说小家伙儿长得有福气。
后来,再大一点,因为营养跟得上,他的个子一下子蹿到将近一米八,搁现在确实不算太高,但在那个时候绝对算得上是人高马大家。再加上人长得周正,皮肤白白净净,而且会拾掇自己,发型和穿搭上都受港风文化影响,颇有些当时正风行一时的奶油小生,唐国强,许亚军等一众人的风采。而且,本身又是家中的独子,家境也不错,深受广大女性的青睐。
虽然父亲的个人条件不错,但性格使然,他并不是那种老老实实勤勤恳恳埋头苦干的人。刚进厂的时候还好,但时间一长就开始不正经干活,,缺班请假是常有的事,在班期间偷懒耍滑偶尔出现,说是占着工位混日子也不为过。
只不过爷爷的人缘好,讲的开,有些威望。和厂里的一些领导干部关系不错(都是酒桌上的常客),总是能为父亲擦屁股兜屎,所以父亲也免于被厂办开除,过着外人看来颇为潇洒的日子。
爷爷为此也曾说过父亲,只是几次过后没见啥成效索性也就闭口不言,估计是心里清楚自己儿子啥样,再加上对其的过度溺爱,也就不了了之。爷爷不说,奶奶就更不会吭声了,惯着自己的儿子在厂里安然度日。
然而,爷爷奶奶虽对父亲当时的现状还算满意,但父亲自己却有了意见。时值改革开放初期,大量的外来资本和思想文化冲击着国内这个僵硬庞大的市场和单一僵固的思想。一些东西在潜移默化中慢慢改变,曾经的认知和想法都发生了转弯。
有些以前公认的东西也出现了不同的看法。像父亲这样‘头脑机灵’的年轻人,更是追逐新潮和改变的主力军。89年学潮发生之前,还是有一段舆论宣传环境相对自由宽松的时间。这使得那时的年轻人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新的思想理念(好坏皆有)和计划经济外的东西。再加上设计师的讲话和中央政策性的支持,因此,也就有了八十年代中后期的两次‘下海潮’。
父亲就是社会变革浪潮中蠢蠢欲动的一条鱼,自然就不会‘安分守己’,再加上外来资本的进入,国营企业在经营上已经
第(9/13)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