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31节

第(2/3)节
出了十万人的兵马,打出了大明天王的旗号。

    古骜还记得,那位太尉留下的兵法中,如何剿匪一节斐然成章……

    比如一开始郡守对于匪数都乃瞒报,会尽量说得较少,结果等朝廷的援军到达,根本赶不上流寇之数。

    于是发展出了许多剿匪的不二信条:

    诸如,株连流寇九族,参与者凌迟处死。

    ——这样许多人即使被饿死,也不会去做流寇。

    诸如,防止流民聚集,聚集形同谋反。

    ——这样虽然有蛮横之嫌,却可以防患于未然。

    诸如,一旦粮荒,就在城外设粥场,由兵甲护卫。

    ——这样即使粥汤不够,也可以令人在希望中慢慢饿死,而不会绝望造反。

    诸如,断绝流寇与读书人的联系,读书人哪怕接受流寇一财一物,便凌迟处死。

    ——没有读书人指点,流寇往往容易犯错。

    诸如,对于静止之寇,围而不剿,令其内讧。

    ——流寇自己不自务农,以剽掠为生;因此只要围住,人相食之事都会发生。

    诸如,对于流窜之寇,只追不拦。

    ——前部乃精锐,若拦,他们反而置之死地而后生;

    ——后部乃残兵,若追,却能得到大部分流寇剽掠来的辎重。

    可承远殿中的浩繁卷轶中,却从来没有提过:

    流寇究竟是如何从一十八骑,一冬之间就过了万?

    又如何从过万,两月之间便过了十万?

    又究竟是怎么做到,每每在守军报上匪数后,来清剿之朝廷军队,永远赶不上流寇新发展的数量?

    大明天王究竟是如何做的?

    ……这世上,从未有人敢记载下这样的学问,因为这是诛九族的罪过。

    可典不识这卷书中,寥寥几字间,却明明白白地写了——“大明天王”一点点壮大的过程。

    典不识看不出来,因为他手中只有七巧板中的这一块,却没有其他的六块。

    而古骜之所以一看便与之前所学一瞬间全部贯通,豁然开朗,乃是因为剿匪与起义乃一体之两面,古骜研究透了一面,另一面自然一点就通。

    竹简上墨迹黑字,对于典不识只是简单的叙述,

    可是对于古骜来说,目所及处,却是一本实实在在的反书,如何一步一步实施,赫然在目,分条缕析:

    所谓“天王既临,开仓振民与军,军民携粮而走,满目欢欣。”便是在说流寇不自务农,生存之要,在于剽掠粮食,既要剽掠粮食,便定有一村一地,谓之剽掠之地。

    又有“天王每至于一地,必杀世子,挂于城头以警。”

    这便是说剽掠的第一步,要害在于必须将‘剽掠之地’中人等划归为两类,比如分为士族与庶族,比如分为富户与黎民,又比如分为恶霸与百姓……

    行军至后,或杀士族,并令庶族成为同谋,共分其资财;或杀富户,令黎民成为同谋,共分其资财;或杀恶霸,使百姓成为同谋,共分其资财……

    如此一来,这些原本的庶族、黎民、百姓等良民便与流寇共担了灭九族的罪过,等流寇撤军之时,同谋者因惧怕朝廷清缴,便会跟着一起参军,所以才有言道:

    “天王既行,民参军跃踊,王过一村,一村偕空,王过一郡,郡中再无男丁。”

    通过如此行军,携裹所过之地百姓而前,很快就能到如此境界:

    “十万成军,千万成帅,浩浩汤汤,天下军旅,莫能我及。”

    那如何令天下子民心甘情愿与流寇同谋呢?

    那便是早早地打出口号,比如:“天王既临,分田均地。”

    又如:“开城迎天王,从天王,不纳粮。”

    可即使这样,如果还是有人不愿意同谋如何办?

    文中亦清楚地指明:

    “天王言:成军之要,在于神,若有神助,莫不顺心!”

    “苍天已死,天王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也就是通过鬼神之说,令众人相信,剽掠
第(2/3)节
推荐书籍:[综英美] 金鱼的日记主人肉棒填满我第一次和情侣联谊纪实不要打扰我和妈妈谈恋爱豪门权少霸宠妻开局揭皇榜,我爹竟是朱元璋我的宠物园生财有道抢个弟媳做老婆【1v1】我的异地女友小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