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节
第(3/5)节
录他说的话不真实,于是这部《语林》,就一下子流传不下去了。
在书法上,他一向更认可王羲之,认为王献之比不过他父亲,结果弄得我们王公子这个耿耿于怀,可又一点儿办法也没有。
四:诗人
勿庸置疑,谢安是一位诗人。只是他的风格更近玄言,在诗歌的成就上,他不比他的“白望”弟弟谢万。但是,读起谢安的诗,我们虽然感受不到那种荡漾的激情,但却能够静静地思考人生。
关于他的诗,还是有两首,很值得说一下儿:
(一)“兰亭诗集”里的小秘密
说起谢安这个“兰亭诗”,就必须得提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因为这两位,噢不,主要是王羲之,就跟那回的“清谈误国”一样,在这里又跟谢安较上劲了。我们就来对照一下:
谢安《兰亭诗》:
薄云罗阳景,微风翼轻航。……万殊混一理,安复觉彭殇!
王羲之《兰亭集序》:
……固知一生死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整个儿就是针锋相对啊。谢安说,天下万物都遵循着那自然之理,这样那长寿的彭祖和早逝的殇子,又有什么区别呢?完全是庄子“齐万物”的思想。
王羲之没他那么老庄,直接就说,什么“生和死没什么区别”、“彭祖和殇子都一样”,简直就是胡说!
谢安肯定是瞧出来了,但他是十分了解王羲之的性情的,自然也就一笑付之。
不过,谢安的这个“齐万物”的思想,其实还是很彻底的,比如他看待女人的态度,就没有什么礼节规矩。而另一方面,他看待当时十分敏感的“士庶差异”,也比其他人要淡漠得多。
谢安的好友王胡之(王羲之的堂兄)在隐居时,家里挺穷。这时,门第低下的陶范正好任乌程县令,就派人给王胡之送来了一船米。但王胡之却不肯接受,还说:“我没有得吃时自然会去找谢尚(谢安的堂兄),无须你陶范的米。”弄得陶范十分尴尬。
谢安听说这件事儿后,就跟刘夫人的哥哥刘惔说:阿龄(王胡之小字)这样做有些过份了。可刘惔却回答说:这正是名士的操守啊。意思就是说,名士无论如何也要保持自己的尊贵,不能接受下等人的好处。谢安一看如此,也没有跟他争论。
还有一回,是王献之的事儿。
王献之来拜访谢安,正好习凿齿也在座,按理王献之是客人,应该跟人家坐在一张坐榻上。但王献之瞧不上习凿齿出身寒门,就不肯与他同坐,走来走去的,一直就不坐下来。谢安看到这情形,就让王献之跟自己对坐了,也没说什么。
等到王献之走后,谢安就告诉一直在一边儿瞧着的谢朗:“献之虽然清高超群,但这样矜持拘泥,会损害他自然的天性。”
(二)与王胡之诗
谢安和王胡之的关系一直非常好。这王胡之可算得王家最“落拓”的子弟了,就当过几天的官儿,后来干脆再不出仕。谢安在隐居时,常跟他写诗唱和。这几首都保存了下来。其中一首这样写到:
鲜冰玉凝,遇阳则消;素雪珠丽,洁不崇朝。
膏以朗煎,兰由芳凋。哲人悟之,和任不摽。
~你看那鲜洁的冰凝结如玉,但遇到温暖就会消融。白雪美丽如珠,但那光洁在早晨太阳初升时就会消尽~
~那膏油因为能够放光,所以会被燃尽。兰花由于出众的芳香,所以会被采撷而凋零。智慧的人懂得这个道理,随和任达而不炫耀~
这首诗几乎就是谢安人生思想的总结啊。“膏以朗煎,兰由芳凋,”智慧的人懂得这个道理,随和任达而不炫耀……当我们回看他的一生,其实正是这样做的啊。
我们谢太傅的个人生活,大略如此。《晋书》在评价了他一生的功业之后,对他这个奢华和无视礼法,也发表了看法。不过,虽然作者(不知是不是房玄龄)不能认同他,但却也能够理解他,明白他为什么会这样做。
当时人们一直把王导和谢安相提并论,称他们是江左两位“风流宰相”,不过谢安要更“文雅”。后来直到南齐,王丞相的后代尚书仆射
第(3/5)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