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8节

第(4/7)节
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它是非常好的哲学思考和讨论,老庄思想到了那个时代才和人们的生活结合得这么近。正是因为有了“清谈”,有了玄学,魏晋南北朝的文化才会绽放得如此绚烂。实际上,“清谈”这个活动,是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思想价值,甚至艺术价值的。

    其次,“清谈”有它一定的规则,可不是几个人在那儿胡侃。而且清谈的名士们,都非常看重为人的品质,大家都希望自己能做“君子”,做光明磊落的人(是不是能真正做到另说,但大家都有这个愿望)。这对我们现在这个几乎越“小人”越能得利的社会来说,是完全不能想像的。有时,“清谈”起来,他们可能会争得很厉害,但又都很虚心,一旦发现对方有理,就会很坦率地认输。另外,“清谈”是很讲究引征和辩驳的,引征事例都是有理有据,他们都不会轻率地去褒贬人物和事物。

    那么“清谈”到底误不误国呢?应该说,不误。

    如果你把国家的事儿料理好了,然后探讨人生哲学,是很好的事啊,应该举双手赞成才对。

    但是,如果你把该为国家做事儿的时间,都用来探讨人生哲理了,那就是“误”了。的确,在那个时代,是有一批这样的官员,他们喜欢当“清官”,这个“清官”可不是指的清廉,而是指啥事儿也没有,能天天混日子的那种。他们把这叫“清贵”,反而那些辛辛苦苦为国家做事儿的,他们却看不起,倒把人家称为“浊官”。不过有一点,并不是所有的官员都这样儿。他们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其实形成这种怪异风气,原因也复杂着呢,这里就不多罗索了。

    总之,清谈这事儿,其实是这样:

    第一个:“清谈”的人,并不一定就是“误国”的人。

    第二个:“误国”的人,也不一定就是“清谈”的人。(谢安答王羲之,就用的这条儿)

    第三个:即“清谈”又“误国”的人,也就是这些个“清官”,他们的品质也不一定不好,甚至有些人还是很有品行的。

    这里面挺复杂,甚至同一家族里的兄弟,情况还都不一样呢,所以,评论魏晋名士,要想拿着一把尺子一下儿都衡量下来,那肯定是不行的呀。

    第六章  奢华与风流

    如果说,挑谢安这一辈子,到底有什么毛病的话,那么第一个,就是上面所说的“助长清谈”,虽然他这样做也并非不可理解,但是,也不该因此就认同。这里我们就再来说说他另一个同样一直被人们争议的事儿,这就是奢华。

    其实这个,跟“清谈”那件事儿异曲同工,谢安是从不认为,自己有给别人做“表率”的义务,或者他觉得,那样是对别人的轻视。他的一贯思路是:“每个人都应该为了自己的性情活着”……要了解他为什么是这样,还得从他的个性说起:

    圣人自有情

    谢安是个有情人。这看上去好像有点儿不可思议,看他处大事的风格,极其老道而且十分理智,跟他这个“有情”简直就是正相反。不过,他的确是个有情人。而且,他还能把这个“有情”和这个“理智”十分自然地融合到一起。因为他“有情”,所以人们才都愿意亲近他;因为他“理智”,所以人们又都愿意信赖他,这也是他无形中取得成功的最根本的东西。

    那一阵儿名士们常年清谈,自然就形成了不少“学术流派”,其中就有个著名的争论,其焦点是:真正的圣人,到底是有感情的呢?还是四大皆空,心里什么都没有呢?这个问题争了好长时间。我们谢太傅,就是“圣人有情论”的坚定支持者。而且,他还认为,平常人和“圣人”之间,并没有太远的距离。这可并不是人人都能接受的。

    那是他还没出山的时候,有一回带着孩子们,到临安那边儿的山里游玩,周围风景极好,谢安是心旷神怡,坐在山石边儿,遥望着前面幽浚的山谷,忽然就自己感叹起来了,这真是和伯夷没什么差别啊!“伯夷”在那时,可是被视为“圣人”的。谢安这心思,颇有点儿以“伯夷”自比了。他意犹未尽,转脸就对孩子们说,其实,圣人跟咱们平常人之间,有时候差得并不远哪。孩子们个个瞧着他讪笑,不以为然。他们想啊,叔叔(伯伯)虽然是很不一般的
第(4/7)节
推荐书籍:饮鸩止渴公子不高冷月色不皎洁孤独欲室[重生]田园日常我家娘子是财迷穿成暴君的早死白月光救命!离婚后豪门大佬缠欢上瘾杨门女将穆桂英别传嫡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