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节
第(4/8)节
府兵提供得更多。所以,即便当时的一些人,甚至都把北府兵看成是谢家的“子弟兵”,淝水之战后,人们评论,这叫“功在一族”。这也很容易就引起了人们的非议,猜疑谢安会不会拥兵谋反。但在当时,即便会受到压力,谢安肯定也要这么做的。
在装备和后勤这件事儿上,也很难考证前秦方面的具体情况,只是,前秦军如果真有90万的话,那么要达到与北府兵同等的武器装备,是不是困难了些呢?
来总结一下儿,北府兵之强,到底强在哪里?第一个,兵源精良(战斗力强),第二个,上下同心(士气高涨,指挥顺畅),第三个,后勤强大(装备精,补给足)。这对一支军队来说,已经是能够做到的最好结果了呀。
四:关于刘牢之
关于谢玄手下的这几位战将,特别是刘牢之,还是该说一说。
刘牢之他们家是世代为将,他父亲刘建就是原来谢家豫州的旧部,可能也是因为这层关系,所以他就被谢玄看中了。刘牢之这个人,是个极好的将才,不过没啥政治素质,等你给了他权力,他就一下子头脑发昏,不知道怎么使了。谢安很早的时候,就评价过刘牢之(不知道这话是不是告诫谢玄的):“刘牢之不能独任”。果然多年以后,刘牢之来领北府兵,他就晕头转向,反了这个反那个,最后自己把自己逼上了绝路。当然这都是好久以后的事儿,跟我们的故事,没多大关联。不过谢玄手下这位最厉害的将领,其人大致就是这个样儿。
他给谢玄当手下,以谢家势力为靠山,谢玄就是他的底气。这时他的任务就是给谢玄当好参谋,勤勤肯肯,冲锋陷阵。这时他心里没事儿啊,天下也不乱,没那么多可惦记的,所以谢玄在北府的这10年,刘牢之一直干得很出色,功劳赫赫,是个当之无愧的大将。而谢玄辞职离开北府后,就是另外一回事儿了……
第三章襄阳之围
从现在开始,前秦和东晋的大战就拉开帷幕了。
实际上,从公元377年北府兵组建,到383年淝水之战,历史上前秦和东晋之间爆发的大规模战役,应该分为两轮,也就是两个大回合。
第一回合,最经典的,是淮南之战,其结果是东晋大胜。
第二回合,最经典的自然就是淝水之战,其结果也是东晋大胜。因为淝水之战的意义太重大,所以后来,大家慢慢地就把淮南之战给忘了。但要说起来,同淝水之战相比,无论是激烈程度,还是危险程度,淮南之战都要更胜一筹啊。
下面,我们就来瞧瞧这第一轮的较量:
全线布防
先来看东晋的防御战略。既然谢安和桓冲各管一边儿,那我们也得分开来说。
先看上游:桓冲在上游的策略是——“全重江南,轻戍江北”。就是把重点放在江南,对江北的地方比较轻视,不得已时就放弃。其实从他回荆州的时候,就有这个打算了。到了江陵,他就上表提出了这个策略,然后还要把驻地移到江南的上明。他是打算,依靠长江天险,以逸待劳,免得驻军江北,要打起来,长江在自己身后,结果弄成背水一战。其实呢,这个做法有些保守,桓冲太在意保存自己的实力了。而且这样无疑会长敌人的威风,灭自己的锐气,还没打呢,您就先后退了。不过桓冲非要这么做,谢安啥也没说。然后竟表示:荆州近来遭了水旱灾害,将军又新移了官府,粮食物资必然缺乏。从现在起,每年朝廷将送三十万觚米到上明,以供军需,直到年景好了再停止。桓冲一瞧,除了心里有点儿愧以外,啥也说不出来了。然后就搬家到上明去了。
再来瞧下游:相对上游来说,下游的布署要积极许多。北府兵的大本营广陵,本身就在长江北岸,北府兵一直在长江和淮河之间活动,谢安不让他们回到江南,因为这里有个很重要的原因,他要为建康留住最后一道防线,这就是长江。即便北府兵顶不住了,他最后还能调朝廷及扬州一带的驻军,凭着长江,再跟敌人周旋一番。所以,我们就看到,无论是淮南之战,还是淝水之战,北府兵都是在向前迎击敌人,而不是坐等敌人打到眼前来再反击。淝水之战几乎就是在淮河边发生,这个决战地点实际是晋军选择的。这
第(4/8)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