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节
第(3/4)节
另一时空--当孩子们沉默不语,就是在回忆上辈子的前尘往事。
我转而想象: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走来的,即便在忘川水边奈河桥下喝了孟婆汤,但在出生时仍然保有上辈子的记忆,只是在慢慢长大的过程中,受到所谓“教育”的侵入与污染,才逐渐遗忘了前世的一切,从悲欢离合到生老病死……
由此,便开始了《生死河》。
半年之后,当这本书已经完工80,并已在《悬疑世界》杂志连载过六万字之后,我却突然想到了一个更好的方案--现在你们都没有看到过的一个人,他叫于雷,顾名思义就是《红与黑》里的于连,我这才发现真正的主人公应该是他啊,为何他不能渡过生死河?
于是,我面临一个极度艰难与残酷的抉择--要么按照原定的写作大纲,顺利完成最后的结尾;要么把主人公改成另一个人,并将绝大部分叙述视角,由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结果就是全书要几乎重写一遍,我将要再付出数十个不眠之夜的代价。
这是我从未遭遇过的困境,就像站在一座小型的分水岭上,往后走是条平坦大道,但只能通往来时的埃及;往前去却是登山险径,却有可能进入造物主应许的迦南地。
然而,我相信一个写作者,如果能遭遇这样的十字路口,不管他怎样地选择,都是一种莫大的幸运。
我选择了最难的那条路。
那是在2013年的春节,我放弃了所有的休息,埋头于《生死河》的第二遍创作,也就是从头到尾重写一遍。
于是,这就是你们看到的这个故事。
三月末,终于完成《生死河》的初稿,激动之下,我竟把完稿日期误写作2014年,似乎自己的生活,已随着司望穿越到了一年之后。
那一晚,我发了条微博--
《生死河》大功告成,真想要放声大哭一场!仿佛把自己的心揉碎了,再粘合在一起再揉碎一遍,最后一针一线地缝合。酸甜苦辣,冷暖自知。耳边听着游鸿明的《孟婆汤》。小说的最后一句,请允许我引用顾城的诗。今晚,我想,生命不息,小说不止,永不封笔。
这里所说的顾城的诗,你们在本书的结尾,都已经看到了。
感谢本书的出版商磨铁图书,感谢出版人沈浩波先生,感谢策划编辑柳易与布狄,感谢看到这行字的你。
也感谢书中出现的每一位人物,你们都是活生生地站在我面前,在我的心里经历生老病死喜怒哀乐。当黄海警官殉职之时,我也是一边敲打键盘,一边跟着司望在哭泣,仿佛冰冷的雨点都砸落到我眼里。
昨夜,赐我《心灵史》的朋友从北京来看我。兴之所至,我带着他走过我的母校,也是《生死河》中写到的小学门口,一转身就到了苏州河边--司望发现河边藏着尸体的吉普车的位置。
这里有一座步行的桥,我们踏上台阶,俯视苏州河水。子夜时节,春风习习,幽暗中看不清水波,惟想象桥下静水深流。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蔡骏
2013年5月1日星期三于上海苏州河畔
《生死河》发布会报道
7月26日下午,德胜国际中心创意产业园进行了一场特别的签约仪式。这是北京磨铁图书有限公司与国内“悬疑第一人”--蔡骏的签约仪式暨蔡骏新书《生死河》新书首发式。
《生死河》北京首发,蔡骏迈向个人写作新高度
《生死河》一书,是蔡骏历时五年精心构思的一部作品,也是目前为止,蔡骏最为看重的一部作品,是蔡骏在15年创作经验的基础上,继往开来,探索的全新写作领域。对蔡骏而言,这是一部分水岭一样的作品。正如蔡骏所描述的那样--“我站在人生的分水岭上。我已站在这条山脊上很久了。但是,任何人想要越过这条分水岭,却如渡过生死河般艰难。”
小说的时间跨度广,从80年代一直写到今天,讲述了“大时代”里凄凉的“小命运”,诡异的死后重生、跨越前世今生的爱恋、令人发指的犯罪以及完美无缺的复仇。而其最核心的部分却是温暖和救赎,仿佛
第(3/4)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