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节
第(4/6)节
去递了名刺,旋即便有一壮实青年大步从府门里行了出来,李显只一看,便已认出了来人,赫然竟是李勣的长孙李敬业。
李勣一生威名赫赫,南征北战打下了偌大的家业,可惜在子息上头却是少得可怜,到了近四十岁方才得了一子李震,宝贝得不行,可惜此子福薄,二十余岁便得病死了,好在李震死前留下了两子,这才算没绝了李勣的嗣,其中李敬业为长,年方十九,李敬猷为次,十八岁,皆已成家,于子息上倒是颇有所出——老李头怕绝后,一口气给这小哥俩都娶了一大堆的侍妾,于是乎,这对兄弟皆可着劲地造人,尚不到二十呢,兄弟俩都各已有了四子,倒也是京师佳话一桩。
“周王殿下驾到,末将有失远迎,海涵,海涵。”
李敬业大步行出了府门,在门前的台阶上顿住了脚,略有些矜持地左右看了看,这才向已站在了照壁前的李显迎了过去,一躬身,行礼问了安,只是却并没有自报家门,语气里也颇有些自傲之意味。
呵,这混球还真是人模狗样的,骚包一个!李显这一世是不曾见过李敬业,可前一世与其可是没少打过交道,更曾险些被其连累得小命不保,对其印象实在好不到哪去——李敬业就是徐敬业,前一世李显第一次登基被废之后,李敬业在扬州起兵,打着匡扶李显的旗号,实则起了替代唐室的野心,可惜此人有勇而无谋,志大而才疏,起兵不久便被武后派兵剿灭了,落得个兵败身死的下场,他自己死了不打紧,却让李显吃挂落,险些被武后借此事除掉,若不是李显见机得快,趁着李敬业尚未兵败之际,早早地便上了请罪本章,与李敬业划清界限,再加上群臣纷纷相谏,只怕李显也难逃武后之毒手。
“审宁(李敬业的字)兄客气了,小王来得匆忙,多有打搅了,还望恕罪则个。”李显虽不喜李敬业,可却绝不会带到脸上来,而是一副温和的姿态,煞是客气地还了半礼。
“殿下见过李某?”
李敬业一听李显一口便叫出了自个儿的字,登时便是一愣,他自忖一向与李显并无交道,话便不由地脱口而出了。
“那倒不曾,不过小王对将军可是慕名已久,今日一见,果然英雄了得,英公府上除了审宁兄,又有何人能有此行色?英公后继有人啊,实朝廷之大幸也!”李敬业这一发问其实颇为失礼,然则李显却并不计较,至少表面上是不计较,不单不计较,反倒可着劲地捧了李敬业一把。
“岂敢,岂敢,殿下过誉了,末将惭愧,惭愧!”
一听李显如此说法,李敬业的虚荣心自是大大的满足了一番,口中说着岂敢,可脸上的笑容却明白无误地写着“当之无愧”四个大字。
“审宁兄过谦了,呵呵,小王此来乃是奉了太子哥哥之命前来拜访英公,不知审宁兄可否代为引见?”趁着李敬业高兴之际,李显立马挑明了正题,颇有趁热打铁之用心。
“这个……”
李敬业并不清楚李显的来意,不过么,在出来迎接之时,其祖李勣曾有交代,说是能推则推,这便是李敬业一出面便摆出一副不怎么在意李显的架势之根由所在,此时被李显奉承得正爽,拒绝的话自是不好说出口来,可又顾忌着自家祖父的交代,一时间不由地便有些子语塞了。
“好叫审宁兄得知,小王此来可是有着天大的好消息要转告英公,还请审宁兄行个方便才好。”李显机敏得很,一见到李敬业的神情窘然,立马便猜出了其心里头的小勾当,心中暗笑不已,可脸上却满是诚恳之色地再次进言道。
“哦,原来如此,殿下请。”李敬业愣了愣,到底是不好拒绝笑脸之人,只能是向旁一让,比了个“请”的手势。
“审宁兄,请!”
一见李敬业让了路,李显自是不会跟其客气,哈哈一笑,也比了个“请”的手势,抬脚便向府门行了去,李敬业见状,忙落后小半步陪在了一旁。
“殿下,您所言的天大好消息是……”
李敬业到底年轻气盛,心里存不住话,好奇心一起,也不管失礼不失礼的,这都还没走上几步呢,便憋不住开口探问了起来。
啧啧,这厮气量城府都不行,怪不得前世坐拥几十
第(4/6)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