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节
第(2/3)节
也未放在最后,而是放在了上卷的最后一章。
此时,黄裳不禁又心生担忧,黄裳心道:“真经武功之高实在是令人惊叹,此经若是落入恶人手中,持之以横行天下,无人制他得住。”黄裳作此真经前便有这一担忧,此时这种担忧更加强烈,黄裳暗暗道:“必须将此经藏于一绝密之地。自己练功的洪崖山谷却是一个很好的藏经之地。”黄裳想到此,心中渐渐平静。
所有事情完成之后,黄裳写下了《九阴真经》的序言: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地之道,兼六合而并八荒,是故聚胜散,大整胜只单;人之道,非常道,夫得道者,大可安邦立国,利及万民,小可修习武学,健体强身。圣人著经作文,云云千万卷耳,以《道德经》为首。今世人研习经文,得立国修身之术,易也;然得武学之术,非大智慧所不能也。圣人知世人皆贪,故先智慧而后武功,以此为之,圣人之所以为圣人也。
余潜习圣人之经,遍阅天下道家之书,得道之理,据理推之,得武学之术,撰而成书,名曰《九阴真经》。以此经修习武功,无论智愚,无论巧拙,皆能功力无穷,无敌天下。据经研习,气可吞吐宇宙,力可震撼山岳,动则如龙如虎,快则恍如电闪,稳若大磨磐石,柔似弱水纱绵;真经亦包含吐呐之学,技击之术,招数之法,据经习之,一人可敌万千人,一招可化万千招。余不才,然遍观武学之书,实无出其右者。
徽宗年间,魔教盛行,纲常。余奉旨平剿。奈何魔教高手甚多,余倾力抗击,终究寡不敌众,身负重伤。余幸而逃脱,魔匪暴虐,可怜父母妻子残遭毒手。余藏身绝世之地,立誓雪此大仇。余铭记魔匪武功招数,日夜苦思破解之法,终于一日得破解之术。余思之,即若众魔匪复齐拥而上,余亦能战而胜之。
余踏出深山绝地,遍寻魔匪复仇。然令余惊异者,众魔匪皆已亡矣。余孚能料及:四十年已过哉!
“生亦何欢,死亦何苦?喜乐悲愁,皆归尘土。”魔教之道也。今思之,亦有其理。恩恩怨怨,成败是非,皆随光阴而去,恍若烟云。世事若此耳。
余亦老矣,终究湮没尘土。然余研习武功数十载,得普天下武学之术,终不忍随余残身湮没尘土,故做此真经,分上、下两卷,收录余平生武学之术也。完此真经,余心亦怯怯焉。真经武功实令人惊叹哉,若为恶人习之,祸秧于世,余之罪过也,故将真经藏于一绝世之地。
然万物皆遵阴阳之理,所谓善之于恶、强之于弱、刚之于柔、智之于愚、难之于简,皆阴阳之理也。为善者何谓阴阳?凡为善而人不知,则为阴,亦曰阴德;为善而人知之,则为阳,亦曰阳善。阴德,天报之,阳善,享世名。佛曰:九九归真。故此书名曰《九阴真经》,唯望世人积善阴德,遵行侠义,不求天报人知,但求无悔于心。
第三卷(本卷章目调寄“柳梢春”)第三十回何为忠孝(大结局)
更新时间:2012-1-916:21:48本章字数:1397
终于,《九阴真经》全部完成。黄裳长吁了一口气。
黄裳又在少林寺待了几日,然后向王一叶说明了要去洪崖山谷的缘由,黄裳道:“我此去之后,便在洪崖山谷隐居,一叶兄弟即入佛门,便要安心修行。过一年半载,我还会来看你。”王一叶道:“见到大哥,我凡事已绝,我会安心修行。以后大哥就自己保重了!”两人相拥而别。黄裳又告别玄和方丈,然后向江西行去。
黄裳来到江西洪州,顺着原来道路向西山行去,所到之处皆是高峰深壑,悬崖绝壁,绵延有数百里,若是常人,实难进入。黄裳来到练功的洪崖山谷,只见整个山谷都被洪水淹没。黄裳辨认再三,却是没错,山谷一侧石壁上,还隐隐刻有《道德经》经文。黄裳心中一阵酸楚。
黄裳回想在山谷四十年时光,除了刚来那几日还记得清楚,其余数十年皆是练习武功,头脑竟是一片空白。黄裳回想初来山谷时的情形,不禁又疑惑重重,黄裳寻思道:“在幽忧谷中,我既受了独孤求败的剑伤,又受了童贯、摩尔宗等人的掌击内伤,但被洪水冲到此地后,
第(2/3)节